被遺忘的一頁-楊英風與早期台灣美術設計作品:以《豐年》為例

被遺忘的一頁-楊英風與早期台灣美術設計作品:以《豐年》為例

林 素幸

摘要


藝術是要經由歷史而建立其意義,此歷史的定義除了文化政治背景外,還包括贊助者與觀者的參與。出生於台灣宜蘭的藝術家楊英風(1926-1997)為當代知名的雕塑家。目前有關楊英風雕塑作品、公共藝術及與佛教相關之研究,可以說是不勝枚舉,但對其早年美術設計作品及其在台灣設計史╱美術史的地位較少關注。本文將以楊英風早年在北平及東京時期 (1940-1947)與在台北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學習及在《豐年》雜誌擔任美術編輯時(1948-1961)所創作的平面作品為主,運用風格分析法、藝術社會學和贊助者等研究角度,探討其作品風格來源、設計美學及與社會的相互關係與意義。研究發現:楊英風的藝術風格與1940年代的東京、北平和1950年代台北的「時代精神(spirit of the age)」密不可分。1940年代的版畫作品,不但在形象刻劃和風格追求上有中國1930年代以來新興木刻運動的痕跡,其許多設計作品中的裝飾藝術(Art Deco)等風格,也流露出1930年代在中國、日治時期台灣美術和大眾文化的影響。1950年代的作品,很多則是因為贊助者與時代氛圍的關係,帶有象徵國強民富和彰顯政績之意涵。本研究除了填補有關楊英風早年美術設計相關研究的缺漏外,更填補了台灣美術設計史在戰後 1945-1960 年這區塊的不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