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治時期美術設計的「台灣圖像」符號分析

日治時期美術設計的「台灣圖像」符號分析

姚 村雄, 陳 俊宏, 邱 上嘉

摘要


本文係以日治時期美術設計中具有台灣意象之各類「台灣圖像」符號為研究對象。利用與設計相關之「記號學」(semiotic)理論,分析「台灣圖像」符號的傳達方式、運用情形與表現類型。以「歷史研究法」進行相關文獻資料與美術設計作品的收集、整理,並利用「比較分析法」進行「台灣圖像」符號的比較、分析。主要從索緒爾(Ferdinand de Saussure)符號理論,針對收集到的台灣圖像進行當時的「符號具」(signifier)和「符號義」(signified)分析;從皮爾斯(Peirce)符號區分方式,作台灣圖像的視覺符號分類,以及各類符號運作方式分析;依索緒爾之符號「系譜軸」(paradigmtic)與「毗鄰軸」(syntagmatic)理論,進行台灣圖像符號的組成關係探討;依莫里斯(Morris)符號理論的「指謂」(denotation)、「詞似」(connotation),「意涵」(signification)等三種符號意義形成理論,分析台灣圖像符號意義傳達的樣態與方式。主要研究結果如下:當時的台灣圖像符號,具有「符號具」與「符號義」之一體兩面特性;因受殖民環境影響,圖像大多屬於「肖像型」與「指示型」符號,符號運作時,會出現一個圖像符號隸屬兩種類型之情形;在圖像類型系譜中,具獨特性且台灣地域色彩明顯者,較易成為設計符號之選擇,並會有不同圖像符號的同時使用;符號意義形成方式,除部分利用「意涵」作意義表現外,大多同時並用「指謂」、「詞似」等多種傳達樣態作符號意義之詮釋,以加強台灣意象表徵與內涵意義傳達。